被称为立陶宛民族精英摇篮的有12个学院。目前,只有东方研究中心、历史、语言学、哲学四个历史悠久的学院位于中心校区,大约1/5的学生在此上课,校长办公室、图书馆也都设在这里,其他各系被零散安置在市郊新建的现代化大学城。
中心校区占据了维尔纽斯市老城的主要街区,与它毗邻的是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和耸立在市中心的盖迪米诺城堡,环抱大学的是古老的比列斯步行街和乳白色的。中心校区的建筑除了教堂和天文台,均只有四层,与隔街相望。第一次经过那里,站在街道中央,我并没有意识到左边是维尔纽斯大学,右边则是。因为无论是校园,还是,都没有外在的雄伟与壮观,与周围的民居融合为一体,没有任何戒备森严的紧张气氛,弥漫在这里的是轻松的欧洲风。
沿着的围墙,来到维大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临街的停车场,停车场左侧是一条小路,小路尽头是拱形门,这里没有气势恢弘的校门,只有墙上的一块青石板上写着“维尔纽斯大学中心校区”。每天从此经过,都会遇到很多旅行团,看到导游站在停车场中侃侃而谈,早已见惯了国内大学的大楼与大气的我,很是奇怪,这个停车场有什么可看的呢?
维大的师生对他们的学校有着深入灵魂的自豪感。某日我提出想好好地参观一下校园,就有一个老师主动给我做向导。在她的叙述中,我感受到了那份骄傲,原来那个其貌不扬的停车场,那些我每天穿过的庭院已经有了生命,它们记载了这所学校经历的沧桑,维尔纽斯大学的历史就是这个国家的历史,这里的砖石水泥镌刻着这个民族的变迁。拉脱维亚那个停车场即为13个庭院之一的图书馆庭院,聆听它的故事,我用了四个小时,如此想来,如果我要了解这里的每座庭院、每栋建筑,至少要一个星期。
这座大学的历史和宗教是融为一体的,1579年,在立陶宛的“黄金时代”,维尔纽斯大学成立,是当时东欧地区的最高学府。漫步于静谧的校园,幽深狭窄的古老庭院、蜿蜒的走廊和拱门、精美的浮雕艺术、参天的古树把我们带回那古老的年代。
中心校区的建筑集哥特、巴洛克、文艺复兴和古典风格于一体,走进校园,就仿佛踏入了一个钟灵毓秀的学术园,众多哥特式、巴洛克式建筑环绕而成了13个庭院,营造出一种十分温馨和浪漫的情调。说是庭院,其实面积很小,除了图书馆庭院外,都只有几十方平米左右。每个庭院都以诗人、学者的名字命名,各有特点:语言学院的庭院是充满生命气息的,常常举办“诗歌之春”等文化活动,春天的时候,很多诗人在此写诗、诵诗,昨日下课经过,发现参天古树上挂着很多纸质的小鸟,黄红蓝紫飞翔在浓浓的绿色之中,灵动而耀眼。“大庭院”是最大最重要的,每年的开学及毕业典礼、音乐会等大型活动均在此举行,我已经忘记了它的名字,只有四周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常常映现于眼前,一侧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筑教堂,17世纪归为维大所有,因为经历过很多战争,教堂墙壁上的很多装饰物已经缺失,教堂门两边的墙上分别嵌着两块小小的青石板,记载着大学的前两任主人,老城最高的建筑68米的钟楼依偎在教堂旁边,一侧是号称维尔纽斯城市之母的建筑,一侧是拱形长廊,长廊的墙壁记载着维大的历史,雕刻着最早创建大学的国王、主教及维大的历史名人。
图书馆庭院对面是图书馆,我并没有进去,只是站在门前,就颇为感叹。门为青铜制作,高不足三米,宽一米五左右,小小的一扇门在现代的噪杂中,映射着历史的足迹,门上有十个浮雕,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艺术品。
图书馆庭院右面是办公楼,办公楼外边看上去很小,走进去却颇为壮观,为了保护古迹,办公楼基本没有改建,只是依据原有格局建成了音乐厅、办公室,古老的建筑如迷宫一般。四层原为天文台,始建于18世纪末,其外墙有两行大型浮雕,第一行中间是太阳,左右为木星等六个行星,第二行雕刻的是天文台使用的各种设备。办公楼旁边是天文塔,天文塔的顶端雕刻着月亮及两颗星星,标志着这座建筑最古老的历史。站在天文塔上,可以俯瞰,很多师生在此见证了立陶宛总统的政治文化活动,比如会见小布什总统。因为天文塔很有历史意义,而诸多院系也在抢占这一空间,东方研究中心争取到了使用权,于2011年重新装修天文塔内部,改为东方研究中心的图书馆。虽仅为一个学院的图书馆,但在揭牌之时,立陶宛教育部、国会的领导,维尔纽斯大学主管学术的校长,中国、日本驻立陶宛大使均前来参加,场面空前,当时甚为东方文化日益扩大的影响骄傲。
更多精彩尽在这里,详情点击:http://szjiaxinxy.com/,拉脱维亚